奋楫勇进新时代——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奋楫勇进新时代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化县经济社会发展综述

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杨成伟 通讯员 曹曙初 袁晓晖

十年奋楫勇进,古邑风华正茂。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化县委、县政府带领152万梅山儿女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着力实施“创新转型、开放发展”战略,与时代同奋进,通过产业转型升级锻造发展之“芯”、蓄力振兴崛起激发内生活力、增进民生福祉擦亮幸福底色,为建设“实力强、百姓富、生态美”的新时代幸福新化提供了强劲动能。

这十年,县域经济实力跃上新台阶、城乡发展呈现新格局、改革开放形成新局面、民生保障得到新改善。相比2012年,2021年新化地区生产总值由144.9亿元增至309.8亿元,地方财政收入由57647万元增至130191万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574351万元增至1797851万元,城镇和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由13834元、3342元增至26109元、11871元。

这十年,县域高质量发展迈出坚实步伐:“中国文印之乡”“全国电子陶瓷之乡”“中国黄精之乡”“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全国电子商务进农村示范县”“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以及全省创新型县和外贸先进县……荣誉串珠成链,展示了千年古县的蓬勃生机和勇进之路。

新化高新区一角

产业转型升级 锻造发展之“芯”

8月25日,在位于新化高新区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新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碳粉工厂和感光鼓工厂内,工人们正在为设备安装有序忙碌着。今年10月这两个工厂投产后,每年不仅将为县域文印产业增加近10亿元产值,也将让碳粉、感光鼓实现进口替代变为自己生产,极大增强了新化文印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新化文印产业盛名远播。为推动文印产业高质量发展,变“小、散”为“大、优”,2017年,新化县成立文印产业领导小组,与太平洋证券共同组建新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在新化高新区建文印产业园、在洋溪镇建“中国文印小镇”,引导企业回流并取得成效,引回文印企业358家。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化县加大产业转型升级步伐,深入实施“创新引领、开放崛起”战略,将培育产业支撑作为富民强县的根本,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产业项目建设为抓手,高扬特色发展旗帜,突出集群集聚发展,不断巩固提升传统产业,培育壮大新兴产业,稳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形成了以结构陶瓷、功能陶瓷为主体的先进陶瓷产业,以水泥、耐火材料、新型墙体材料为主体的新型建材产业,以茶叶、水酒、豆制品为主体的特色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以水电、风电、光伏为主体的新能源产业,以碳粉、硒鼓生产、复印机再制造、文创产品印刷为主体的现代文印产业,以中药材种植、加工为主体的中医药大健康产业等六大支柱产业。一些具有全域带动作用的特色产业异军突起、品牌效应日益增强。

以新化红茶产业发展为例,新化县委、县政府把茶叶产业作为全县农业的重点产业来发展,大力打造新化红茶公共品牌,全力推进全县标准化生态茶园建设、标准化加工企业建设、品牌建设、茶叶市场建设、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和茶文化体系建设。全县现有茶叶生产加工企业23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5家,市级龙头企业5家,规模企业13家。2021年全县茶园面积达8.44万亩,年产茶叶4983吨,综合产值10亿元,并顺利捧回“湖红之源”金字招牌。在今年第七届中国-亚欧博览会期间,新化红茶主动融入“一带一路”,收获1.3亿元订单。

为促进新化黄精产业发展,新化出台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出台促进黄精产业发展暂行办法。今年预计将新增面积22000亩以上,全县总面积可达9.2万亩,综合总产值超8.2亿元。全县从事黄精种植和产品开发的相关企业21家、合作社388家、家庭农场50家、初加工企业11家,其中市级产业化龙头企业4家,从业人员超过12万人,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黄精之乡”。今年9月,国家黄精行业标准制定在新化宣布启动,更奠定了新化在国内黄精产业中的地位。

新化县一方面着力推动以“两基两特”为重点的产业培育和发展,让农业产业特色更鲜明,目前全县通过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国家地理标志商标等认证的农产品达43个。另一方面,通过突出先进陶瓷、新化文印等先进制造业的方式加快工业转型步伐,挺起了工业脊梁。

以电陶产业为例,新化县制订了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着力建设了技术研发中心、质量检验检测平台、质量技术标准、中科院老专家技术服务中心等一系列公共平台,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保障。新化电陶产业跻身娄底市“十三五”优先培育发展的十大产业集群和全省2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链。2020年实现百亿产值,成为新化县工业领域首个百亿产值产业。

作为工业企业聚集区———新化高新区以“打造大湘西地区特色先进制造业高地和科技创新高地,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先进陶瓷之乡和世界文印之都”为发展目标,不断提升产业集聚水平、企业转型升级和创新能力,区域高新技术产业阵营进一步壮大。过去5年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7.82%,高新技术企业数量从2018年的12家增加至39家。在主导产业的64家企业中,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占据了近半壁江山,2020年获省政府“真抓实干奖”,是全省唯一获此殊荣的省级高新区。

与此同时,新化县加大了对煤矿企业,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锑品、铁合金等冶炼企业,资江禁养区范围内家畜禽规模养殖场和粘土砖厂砂石场的淘汰力度。

产业结构调整,增强了新化的发展底气,提升了高质量发展成色。2015年,新化县地区生产总值从2010年的97亿元增长至202.5亿元,各项主要经济指标均保持“两位数”增幅。十八大以来,新化延续成为百亿俱乐部成员的增长势头,地区生产总值实现百亿级增量的时间大大缩短。相比2016年,2021年新化县地区生产总值的总量从全市第四位上升到第三位;财税增长速度居全省第八、全市第一,总量从全市第三跃居第一。

油溪桥村 方建宏 摄

推进乡村振兴 激发内生活力

7月1日,是新化县吉庆镇油溪桥村第三次分红的日子,积分排名第一的村民袁怀芬家获得6000多元的现金红包。当天,全村分红近24万元。

积分可以变现金,村民参加村里大小事务管理都能通过积分体现。积分高低与干部绩效、评优推选挂钩,与村民产业收益、物质奖励挂钩,根据积分数值分配村级集体收入红利。油溪桥村在7次修订积分制管理过程中实现了蝶变:从省级贫困村蝶变成全国首个整村纳入3A景区的全国文明村;从村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元到去年的2.8万元;村集体收入从10多年前的负债变为去年的260万元。

新化县曾是全省最大的国贫县,贫困人口和贫困村数量居全省前列。该县把脱贫攻坚作为最大的民生工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过程中紧紧扭住短板,全力做好补齐短板这篇大文章,2019年顺利实现整县脱贫摘帽,书写了中国式减贫奇迹的新化篇章。

脱贫不是终点,区域振兴才是目标。全县总人口152万,农村人口达115万,为进一步协调城乡发展,赋能区域整体持续发展,新化县借成为全省13个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的契机,尽锐出战,稳步迈出乡村振兴新步伐,在乡村振兴中蹚出了“新化路径”。

面对底子薄、摊子大的实际,新化县科学制定乡村振兴路线图、时间表,认真做好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不断完善乡村振兴政策体系和工作体系,突出重点加强防止返贫监测与帮扶,及时做好帮扶政策延续、优化、调整,确保工作连续性。仅2021年,县本级预算安排用于支持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乡村振兴资金18000万元,比上年增长17.78%;形成“县委政府统一领导、部门合力共为、镇村推进落实”的工作责任体系,派驻302支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队奔赴基层一线;在乡镇换届中,将一批年纪轻、学历高、思路新、活力足的优秀干部选拔进乡镇班子,持续加强一线力量。

颐朴源黄精基地

同时把产业振兴放在推动乡村振兴优先位置,统筹整合使用财政涉农资金,并将资金从到人到户过渡到主要支持村集体、产业链、产业片发展,培育壮大特色产业。围绕红茶、黄精、文印、文旅等支柱产业,引进市场主体,进一步激活农村“造血”功能;发挥商会和民营企业在生产技术、销售渠道、市场拓展等方面的优势,带动农户发展特色种植、订单化生产等,带动形成规模化、链条化农业产业。依托省委统战部、省工商联对新化进行整县对口帮扶,引进乡村振兴项目28个。

乡村振兴不是依葫芦画瓢。做好规定动作之余,新化在“闯创干”中量身定制着乡村振兴“自选动作”。

为让全县各地在乡村振兴中做有标准、学有标杆、赶有目标,新化县结合实际创新了工作思路和方法。比如从今年3月起,开始在全县推进乡村振兴示范创建试点工作,计划今年底前完成10个示范村和104个秀美屋场创建。以打造一批空间布局更加科学、生态环境更加优美、基础设施更加完善、乡土特色更加彰显、村级集体经济更加壮大、农民生活更加美好的乡村振兴示范典型。

渠江源茶园 方建宏 摄

新化县垃圾焚烧发电项目 康昱宁 摄

在中央彩票公益金支持下,新化县启动紫鹊界茶旅文融合乡村振兴示范区建设。项目涵盖奉家镇、水车镇、文田镇等3个乡镇19个村,共规划建设产业发展、乡村建设2大类12个子项目,以紫鹊界梯田、渠江源、红二军团司令部旧址、古桃花源、芭蕉山等5大景区茶旅文融合为核心,全力推动紫鹊界5A景区建设、新化红茶公共品牌打造和红色文化传承,把示范区打造成全省乃至全国乡村振兴样板。

一个个造血富民的产业项目投产见效,一座座“屋在景中,景在院中”的乡村院落揭开面纱,越来越多村庄积蓄的发展动能日渐澎湃。张家岭村乡贤参事会模式蜚声全省,油溪桥村积分制获评全国首批“乡村治理十大经典案例”……新化广大党员干部用实干的辛苦指数换来了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2021年,全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2年的3342元增至11871元。

增进民生福祉 擦亮幸福底色

9月14日晚,2022年娄底市旅游发展大会在新化县北塔广场开幕,新化携古今融合之底蕴迎四方宾客,让外界看到了诗和远方。晚上去北塔广场散步,再去向东街吃特色小吃、观看民俗表演,市民李先生直言从鳞次栉比的楼房中透出的灯光里、从满城烟火气中感受到了幸福。

增进民生福祉是发展的根本目的。为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新化县多措并举,提升着民生温度。

在公共文化服务上,新化县完成31个乡镇综合文化站、687个村级文化服务中心建设,体育场地达到1220个,全县文体设施人均面积达1.7平方米,设施设备达标率、完好率、使用率明显提高。该县还通过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成功摘得“全国文化先进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等金字招牌,成功创建首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县,新化县于2017年被授予“湖南省构建现代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2019年成功创建省级文明县城。

新化县楚怡工业学校一角 曾利仁 摄

以教育发展为例。此前,新化县是典型的穷县办大教育格局,大班额、超大班额曾是困扰该县教育事业发展的顽疾之一。2016年以来,新化县通过新建学校、改扩建学校、实施“薄改”项目等举措,实现全县义务教育超大班额清零,其典型经验在全省推介,2019年省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获得优秀等次,并通过了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验收,荣获全省“教育强县”称号。今年上半年,加快推进部分城区学校和100余所乡镇学校提质改造,县委书记、县长交办的170个项目累计完工133个,一批乡镇学校竣工投用,新增公办学位2475个、中职学位300个。教育资助精准落地,顺利通过省级教育工作两项评价实地验收。

卫生健康方面,新化县以“健康新化”为统领,将健康融入所有政策,构建“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工作格局,同时通过对57.2万名村民开展“一对一”签约和面对面健康管理,率先探索开展村级远程医疗,抢抓中央预算内投资、脱贫攻坚等发展机遇大力加快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等,全力解决健康问题,全新打造健康促进场所,全力提升健康素养水平。2020年新化县居民健康素养总体水平达到21.8%,比上年度提高5.4个百分点;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38.4%。

坚持就业为先、提升社会保障水平。过去5年,完成劳动技能培训3.3万人次,新增城乡就业11.1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率达100%。新增养老保险参保人数13.2万人,城乡居民社会保障实现全覆盖,医疗救助、特困供养、残疾人两项补贴、城乡低保等全面进步发展。仅今年上半年,新增城镇就业3765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0.83万人,新建日间照料中心16所,新纳入农村低保291户792人,发放优抚抚恤补助资金4208.75万元,残疾人两项补贴、农村低保、医疗救助有序提标,社会保障水平大幅提升。

千帆竞发,勇进者胜。谋定后动,行且坚毅。对于接下来的发展,新化县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了明确思路:找准定位、乘势而上、担当作为,在激烈的区域竞争中实现转型发展,发展成为全市创新开放新高地、沿海产业转移重点区域、全域旅游排头兵和娄底次中心城市!

【图说新化】

严伯霖 摄

【交通】

高速高铁穿境而过、公路路网日趋完善、春田机场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新化县坚持交通优先发展理念,从“内无好路、外无出路”的交通弱县发展成为“内联外通、舒适便捷”的湖南交通强县。

公路方面,随着“两纵三横”的高速公路路网、“七纵八横”的县内主干线公路网全面形成以及农村公路网络逐步优化,实现了100%的自然村通水泥硬化路,100%的乡镇通省道、80%的乡镇通高速公路。铁路方面,沪昆高铁在新化县境内建设35.398公里,设立新化南站,成为新化联通外界运输的大动脉。水运方面,全县通航里程179km,连续17年实现安全生产零事故发生,成为全省亮点。娄底春田机场已获国家民航总局批复,2022年实现试验性开工的目标。

交通畅,为县域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动力。以公路运输为例,2021年底,全县公路客运量、客运周转量比“十二五”期末分别增长40%、44%。公路客运平均出行时间从70分钟左右下降至目前的50分钟左右。2021年底,公路货运量、公路货运周转量分别比“十二五”期末增长4.7%、6.71%。

曾文贵 摄

【文旅】

“新化山歌”“梅山武术”申报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6个村获评中国传统村落;上梅古镇列入湖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文旅跻身全省前10强……近年来,新化县文旅发展迈上新的台阶。

“十三五”以来全县文化旅游产业累计完成投资65.5亿元,完成各类文旅项目62个。产业增收节节高涨,文旅产业增加值从1.32亿元增长到11亿元。项目建设层层推进,全县文化旅游重点项目22个,已申报旅游重点项目18个,投资达5.08亿元。品牌创建有序展开,紫鹊界5A景区创建有序推进,三联峒景区、大熊山景区成功晋级为4A级景区,水车镇被评为湖南省文旅特色小镇(梯田小镇),新增星级以上乡村旅游区(点)15家、床位1780张。

文旅产业带动效应日渐显现。2017年来累计接待游客8145.22万人次,全县实现文旅综合收入639.42亿元。累计实施旅游扶贫项目68个,总投资2125万元,受益农户6480户,受益人口23405人,每户平均增加收入2000元,各村级集体收入增加2-4万元。

【水利】

新化作为湖南省水利大县,经过建国后大规模的水利建设特别是近10年的建设发展,目前初步形成了防洪除涝、农业灌溉、农村供水、水土保持、水力发电等多功能的水利基础设施体系。

近10年里,全县水利投入超过16亿元,主要用于水库新建、农村饮水安全、水库除险加固、主要支流及中小河流治理等。尤其是“十三五”期间共投入农村饮水安全资金约6亿元,解决了全县农村安全饮水问题……全县水利工程建设不断提速、防汛抗灾能力不断增强、工程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依法治水机制不断健全,水利工作呈现建设大提速、管理大跨越、事业大发展的良好态势。目前,其联合执法行动是全省水行政执法的亮点。新化县已全面构建起县、乡、村三级“党政河长”+“民间河长”的双河长及“监督长、督察长、警长、检察长”的“五长共治”治理体系。油溪河白溪段、温塘段被评为全省美丽河湖,资江琅塘段被评为市级美丽河湖。

【教育】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化县推进全民兴教,摘取湖南省“教育强县”和“国家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金字招牌,各类教育教学质量加速赶超,教育整体形象和社会美誉度全面提升,以新化一中为龙头的普高教育稳居全市前列,跨入全省第一方阵,创造了“穷县也能办强教育”的奇迹。

全县共统筹投入资金30多亿元,新建学校10所,改扩建学校400多所,新增校园面积76万平方米,新建校舍面积65.53万平方米。全县大力实施“招才引智、素质提升、正向激励”三大工程,全面建立公开招考、公费培养、特岗招聘、人才引进、异地教师调入等长效机制,加速实施“万、千、百、十”工程和“四名工程”,师资队伍结构持续优化。尊师重教氛围如火如荼,2018年以来,全县各类捐资兴教资金达3亿多元。与此同时,该县全面落实国家扶贫资助政策,构建涵盖各类教育的完整资助体系,织牢各类学生公平受教保障网。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其余均由新化县委宣传部提供)


【作者:杨成伟 曹曙初 袁晓晖】 【编辑:邓美兰】
关键词:
>>我要举报
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