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村倩影定格在湘中

  娄底日报全媒体记者 康承贵 刘建安 通讯员 陈峰 邹国栋

  金秋时节,踏着古老的青石板路走上200年前的永新桥眺望高灯河片区,远处,两岸公路通达,绿树成荫,金黄的稻穗在田野翻波涌浪;近处,占地280亩的智慧产业园正在紧锣密鼓地建设,11月竣工后生产四季时令蔬菜,致力于助农增收。

  高灯河片区,只是娄星区因地制宜培育特色产业、打造和美乡村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娄星区以美丽公路为基础、美丽河流为主线、美丽屋场为突破、美丽家园为抓手、美丽经济为支撑,全域建设美丽乡村。连续3年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连续4年获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今年成功列入国家乡村振兴示范县创建名单。

   一个屋场聚人心

   “我们村里曾经有8名地下党员,为中国革命的胜利做出了贡献,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利用这些资源正在打造一个红色屋场。”蛇形山镇新杉木村76岁的胡哲辉说起村里的屋场时,满脸洋溢着自豪。

  新杉木村由原来的杉木、赤典和上杉木村组成,建设了古塘、赤典湾、深塘3个屋场,发挥凝聚人心,筹资筹劳,解难释疑作用。建屋场时,村党总支部书记刘卫祥带头捐款1万元,村里老干部、老党员、老教师、老退伍军人、老模范和在外工作的本村乡贤踊跃捐款,义务筹工200个,历时半年建成。

  在娄星大地,像新杉木村一样的美丽屋场已成磅礴发展之势。娄星区将144个村分成1042个屋场,成立屋场党小组、理事会、合作社。发挥屋场“血缘相亲、地缘相近、业缘相融”的优势,构建党的基层组织、群众自治组织、新型集体经济组织三位一体的“单元治理”格局,打造法治、德治、自治“三治”融合新平台,推动基层治理从“管理”到“治理”再实现“自理”。

  在屋场,党小组宣传政策法规、梳理社情民意,凝聚民心民力;屋场党员、“五老”人员、新乡贤、热心群众被选进理事会,共同管理美丽屋场建设、调解矛盾、产业发展等公共事务,激发村民内生动力。

  在美丽屋场的建设中,娄星区实行“五点”筹资,即公共财政投一点、项目资金争取一点、属地企业支持一点、群众自筹一点、乡贤捐助一点;推行“五子”共建,即“划好圈子”,确定美丽屋场建设点;“统一调子”,统一村民思想,自愿筹工筹劳;“选好班子”,发动乡贤、志愿者成立工作班子;“明确路子”,确定建设思路,不搞大拆大建,留住乡愁;“甩开膀子”,制定作战图,明确完成时限。

  目前,娄星区已建成美丽屋场158个,已经和正在发挥着凝心聚力、务实解难等多方面的作用。

   一条大河荡美景

   以前名不见经传的高灯河,因打造美丽乡村名片和文旅休闲的“后花园”,这两年出了名。

  高灯河全长30.3公里,流域面积207.7平方公里。该流域地处“娄邵衡”干旱走廊,河湖淤塞,水源地水土流失加剧,水源涵养功能弱,加上上游重金属污染严重,中下游及支流河道淤积堵塞,枯水期水质曾恶化到V类,严重影响沿河群众的正常生产。

  娄星区沿线挖掘水利文化、农耕文化、红色文化、古桥文化,将水域岸线并治、集中连片规划、人居环境提升、产业发展相结合,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水美乡村新样板。围绕打造"最美岸线",全线河岸实行生态连锁砖护坡、生态挡墙、生态驳岸等设计,采用"长藤结瓜"的方式新建15处景观节点,把沿线河坝变为一座座生态景观坝;紧抓生态美、人文美,对流域内5座古桥以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保护;配套建设荷花基地、神童文化园、水利科普园等精品观光区,打造农旅休闲产业。

  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水利兴则农业兴、乡村兴。2020年,娄星区进一步深入治理农村水系,并确定了"水美高灯河,娄底后花园"的定位,以水系连通及水美乡村建设试点县项目,重点打造高灯河生态带,把这条农村河湖打造成幸福河湖。

  一年里,沿河村民把高灯河的点滴变化都看在眼里,并积极参与到建设中来,给方案提建议,为施工出劳力。

  很快,上游的矿场关停了,堵塞的河道疏通了,坍塌的护坡修好了,两岸的公路硬化了,亲水步道,主题园区,美丽屋场,一步一景,景景动人,游客慕名而来,在外打工的村民闻讯而归。

  杉山镇花溪村65岁的村民李培亮,依托高灯河天然的生态优势,在家门口把爱好发展成了事业。

  李培亮的小摊从今年4月下旬开始营业,不到3个月时间,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休闲打卡点。天气炎热起来后,到高灯河沿岸游玩的人络绎不绝。在轧车坝旁边的一片天然河滩上,人们戏水、唱歌、烧烤、观星、露营,流连忘返。李培亮索性添置了一台冰柜,卖些冰棍、饮料和水。河滩上有露营的游客时,他也会伴着蛙叫蝉鸣和潺潺流水声守一晚上。

  "节假日和周末生意好些,最多一天有500多元收入。"李培亮说,自己本就喜欢"玩音乐",早些年常常坐车到10公里外的娄底城里去唱歌,"以前花钱唱,没想到现在还能靠这个赚钱。"

  目前,高灯河片区有40多个产业基地、合作社齐头并进。其中,花溪谷玫瑰基地、智慧农业产业园、紫云轩度假村等文旅景点及休闲农庄,今年已累计接待游客近3万人次,产值增加1000万元,解决了当地几百人就业,从"一处美"真正迈向了"一片美"。

   一格菜园洁环境

   万宝镇槐柳村的"五小设施"建设(小菜园、小基建、小杂房、小沟渠、小垃圾中转站)已成为全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的标杆。

  今年53岁的刘海清是一个勤劳务实的"农把式",在家种了几十年田地,既付出了汗水和心血,也融入了他的思想。在家门口建"花园式"的小格菜园就是他的创举。

  他介绍,屋前的9格小菜园,以前是一条长满杂草的土坎,2021年10月,他用半个月时间平土坎、除杂草,用村上给的红砖、水泥、沙子把平整好的地砌成一格一格的园子,然后种上各种蔬菜。干旱时,从屋端头接一根水管浇灌菜园;雨季时,菜园里有排水管排水。白菜、萝卜、花菜、辣椒……在9格小菜园里,刘海清种下的时令蔬菜给一家人带来了新鲜美味。

  "我们村的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是从建格子菜园开始的。村委会筹资24万元购买红砖、水泥、沙子等材料,免费送给村民,村民自己出工,村里派技术人员去现场指导,仅3个月时间,全村80%的村民家门口都建成了&

39;花园式&

39;小菜园。2021年,我们村被评为湖南省村庄清洁行动先进单位。"村爱卫专干刘喜鹏说。

  2021年,娄星区接续启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该区突出抓好"一拆二改三清四包",建立"区级统筹、乡镇负责、部门尽责、村组落实、村民主体"的责任体系,开展"抓五清、治六乱"集中整治,建设"五小设施"示范点,全域推进美丽乡村建设。

  坚持点线面结合,以重点区域突破带动全域推进。突出示范引领、集中连片,将60个村(社区)划为人居环境整治提升重点村,其余87个为面上村。实施以奖代投,按每村年运转经费5万元的基础上,对照各村水域、路域、垃圾回收等月度环境卫生考核得分,每月加奖重点村8000元、面上村3000元。

  同时,实行晋升退出制,连续两月排名后六位的重点村,取消当月奖励并退入面上村;连续三月排名前三位的面上村,则晋级为重点村,在全区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氛围。今年,全区有4个重点村退为面上村,3个面上村升为重点村;2个重点村进入优秀行列,村容村貌常态化保持"洁净美"。

  娄星区已连续3年获评全省美丽乡村建设先进、连续4年获评全省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先进。

  一条路子兴产业

   8月6日,100余名"喜迎二十大·第二届同心美丽乡村娄底行"观摩团成员和闻声赶来的村民来到杉山镇花溪村"后花园",感受乡村振兴带来的变化。

  庭前花团锦簇,院后绿树成荫,村道洁净如新……这是花溪村的真实写照。"这10年,花溪村由采煤沉陷区蜕变为娄底休闲旅游的&

39;后花园&

39;,我们以前连想都不敢想。"花溪村党总支书记、村主任谭满平介绍,该村曾属采煤矿区,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村经济凋敝,如今走出了一条农旅融合发展的路子。今年暑假期间,花溪谷游客量达15万人次,成为远近闻名的"网红村"。

  花溪村只是娄星区发展农业特色产业的一个缩影。

  2018年3月,娄星区正式提出大力发展农业特色产业,主要领导多次组织全区现场会,多次深入基地调研,注重宣传引导,让人民群众认识到特色产业是一个"金山银山与绿水青山"兼得的产业,既能增收、又能改善生态环境。

  在蛇形山镇姚桥村,通过村集体把土地流转到美丽屋场组织或村里注册的合作社,农民通过土地入股分红,务工就业等模式增收。

  水洞底镇慕隆村凤冠基地,吸收了该村和外村能人返乡,通过基地的示范引领,带动周边农户特别是脱贫人员的积极性。

  双江乡天果农业的红薯育苗基地通过湖南省农科院和广东省红薯研究所因地制宜,引进新品种,新技术精心管理,加强技术的指导和申报,向周边农户免费发放部分红薯种苗,确保了500亩的红薯示范基地顺利推进,种植大户不断增加和壮大。

  ……

  3年来,全区发展设施蔬菜基地9个,露天蔬菜基地8个,蔬菜加工厂8个,红薯基地3个,红薯加工厂5个,肉牛基地6个,优质稻基地19个,优质水果基地87个,面积10037亩,休闲农庄11家,民宿6个,省级农业龙头企业3家,市级农业龙头企业25个,绿色认证10个;3年实际共支持区级产业发展2425.63万元。争取中央、省、市项目资金达5500多万元,极大支持了娄星区的特色产业的发展。


【作者:康承贵 刘建安 陈峰 邹国栋】 【编辑:袁润秋】
关键词:
>>我要举报
网友
登录后发表评论

热点新闻

回顶部 到底部